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基于纳米粒子的标记方法问世给敏感物刷隐形条码
2014-06-09 16:59:18
第三方平台
化工资讯网整理编辑:对于条形码人们已经感到相当熟悉,这种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的排列,可以表达出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这种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应诞生的,这也带动了自动识别系统与数据采集技术。但是,目前广泛被用来标记物品的可见条形码,却很容易被改变或者复制,这就使得不得不长期面临假冒产品和非法使用的挑战。
而隐形标记,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替代方案。遗憾的是此前技术由于多种问题还不适合大规模的标记使用,其问题包括容易降解,或者编码容量有限等。
日前,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理工学院的苏明(音译)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基于纳米颗粒的隐形条形码系统,此系统可以通过用纳米颗粒的独特熔点来辨别物品,从而克服了以往这些问题。实验显示,这些纳米颗粒条形码可以添加到固态或者液态的药品中,保持稳定并且没表现出明显毒副作用,从而展示了这些隐形条形码可以用于药品验证的潜力。
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为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像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一条条纽带,组成了一个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信息好像投入了一个无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动导向传送机构,然后流向各地。现在,可以大规模使用的隐形条码的出现,也必将渗透到更为广泛的领域,给我们的相关生产生活带来安全以及便捷。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涉及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标签:
纳米材料
相关阅读:
●
电子信息:流体电池技术得到突破
为了应对流体电池市场数量需求的不断增长,最近几年,数以十计的能应对这项需求的创新措施陆续出台,这一方面也得到了市场上的上亿美元的风险投资。锂电池技术在世界各国已经取得广泛关注,但是最近却有两家公司发布声明,说它们已经在钒电池的科技应用和制造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在流体电池中,液体电解质存储在独立的凹槽内,通过细胞质膜相互作用来进行充电和放电。理论上,在网规模应用下,流体电池比锂电池更具优越性。但是第一代产品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成功得以推广。
流体电池技术获得了怎样的突破?
目前两家公司都声称获得突破性进展。WA-basedUniEnergy科技公司拥有一种钒氧化流体电池,其性能改进工作最初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进行,直至最近该公司创立者仍在此处工作。根据Xconomy商业网站,联邦基金至少拨款两千万美金用于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使得这项技术能够从地下研究阶段转入市场销售阶段。
与此同时,基于CA成像技术的电力系统发明了一种从诸如矿渣、煤灰等废弃材料中回收钒的技术。这将降低40%左右的钒成本。
●
生物医学:参与衰老过程的基因有哪些
自古以来,人类就试图跨越死亡的界限,就连现代科学家也在孜孜不倦地继续这个古老的长生不老之梦。新的分子生物学正在细胞、染色体和基因中搜寻人类无法抗拒衰老的原因。生物学家期待着从分子水平上揭开衰老的奥秘,如同手上拥有精密的机械,能够倒拨生命时钟里错综复杂的齿轮。这正是人类对青春之泉的永远渴望。
近年来,科学家们确实在低等有机体身上成功地找到了一些参与衰老过程的基因。有些研究者估计,人类的衰老基因共有7000个。
参与衰老过程的基因有哪些?
来自蒙特利尔的生物学家西格弗雷德·赫奇密在蠕虫身上寻找衰老基因,结果大获成功:如果动物缺少了名为“1号时钟”的基因,它的寿命会惊人地从9天延长到50天,这种情况移用到人的身上,意味着可以将现在平均不足80岁的寿命延长到440岁。
美茵兹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生物学教授亨氏·奥兹瓦斯也为衰老基因找到了例证:由于变异而失去了衰老基因的子囊菌的寿命从几个星期延长到了好几年。
西雅图大学的分子遗传学家格兰德·希伦伯格教授找到了促进特定酶合成,导致早熟衰老综合征的基因。这种病人衰老得特别快:大约在20岁左右就开始衰老,仅有少数人可以活到50岁,原因好像是毫无用处的DNA解螺旋酶在作怪,这是一种在遗传物质分裂时其关键作用的酶,如果它们工作不正常,就会在遗传特征中迅速积累危害。希伦伯格认为,及时在健康人身上DNA解螺旋酶酵素也会使人衰老。
●
科学家在基因技术抑制衰老方面的新发现
1998年1月,美国达拉斯的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伍德林·莱特在专业杂志《科学》上公布了激动人心的结果,莱特和他的同事从人体眼球和阴茎包皮细胞中成功地获得了活体细胞。
端粒酶能否抑制细胞的衰老?
在此之前,他们借助基因技术的方法给它们植入了端粒酶的遗传特质,这是一种在生殖细胞中避免染色体的末端,及端粒耗尽的酶。在体细胞中通常没有端粒酶,每次细胞分裂的时候,它的保护套就会变得更短,一旦端粒耗尽,细胞就会丧失分裂的能力,细胞开始老化,然后死亡。端粒就像是一根慢慢燃烧的引信线,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除了生殖细胞以外,癌症细胞中也有端粒酶:它的端粒一直保持不变的长度,这也正是癌症细胞不死的原因。自从美国科学家给人类的体细胞移植了端粒酶的基因后,他们观测到实验室环境下的细胞在大约分裂60次以后就死亡,到成果公布的时候为止,它们已经分裂了上百次,依然没有丝毫老化的迹象。
这一结果不仅使科学家和媒体颇感欣慰,投资者更是喜出望外。拥有端粒酶专利的加利福尼亚州基龙(Geron)公司的股票因此一举攀上新高。